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上真品和贗品的比例大概是2:8
作者:畢思特科技 來源:南方周末 瀏覽數(shù):3490 發(fā)布時間:2011/10/5 14:48:27
贗品帝國--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上真品和贗品的比例大概是2:8
作者: 南方周末【南方周末】本文網(wǎng)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3535
假貨把中國藝術品交易抬到了空前繁榮的高度,也逼到了極其危險的地步。研究者估計,市場上真品和贗品的比例大概是二比八。 (張文魁/CFP/圖)
2011年9月中旬,包括楊松林(山東省油畫學會主席)、陳承齊(河北省美協(xié)副主席)、秦明(加拿大籍油畫家)在內的中央美院油畫系研修班第一屆(1982-1984)的十名當年同學,從世界各地致函南方周末聲明:2010年6月,北京九歌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春拍中以七千多萬元人民幣拍出的徐悲鴻名為《人體 蔣碧微女士》的油畫,系他們班當時一名同學的課堂習作。
十位畫家在公開信中回憶了當年他們上課時的細節(jié)。這幅拍出七千多萬的課堂作業(yè),誕生于美院U型樓西北角樓上的大天光教室。“當時的指導老師是韋啟美、戴澤等先生。我們當時都想學一學靳尚誼先生指導的第一畫室的古典寫實畫風,所以這一張習作大家都是畫得很接近于寫生對象,彼此之間也十分相似。這便是為什么我們第一眼從網(wǎng)上見到這幅圖像,馬上可以斷定為是自己同學的作品。”
隨后,包括陳丹青、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執(zhí)行院長徐唯辛在內的藝術家,均明確否定了這幅“徐悲鴻的作品”。
把一幅被業(yè)內普遍認為“水平不高的”、27年前的普通美院學生的課堂習作,拍至七千萬高價的2010年,被牟建平、吳樹等國內知名藝術市場研究者稱作中國藝術市場的“資本元年”。
“狼來了,中國傳統(tǒng)收藏的時代,在這一年宣告結束。”研究、調查中國收藏品市場多年,著有《中國文物黑皮書》等書的收藏研究者吳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在社會熱錢以及通脹預期的巨大壓力下,2011年的藝術品春季拍賣會成交額創(chuàng)歷史新高。國內幾大藝術品拍賣行中,保利迫近62億元,嘉德超過53億元,瀚海將近25億元,匡時超過20億元。
在成交額的步步增高背后,是充斥贗品爭議丑聞不斷的步步驚心。在“徐悲鴻習作”被指為贗品之前,剛剛爆出“金縷玉衣”造假風波,一個商人找來一堆玉片請人串成衣服,接著就被一群中國最權威的文物專家們鑒定為價值24億的文物;而2011年6月,一幅被廣泛質疑的《松柏高立圖》,以齊白石畫作的名義拍出4.25億天價,如此高價的重要理由是:這是齊白石為蔣介石的賀壽之作。
圈內的多名從業(yè)者、研究者,均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目前的文物字畫拍賣市場,可以用“亂象叢生”(吳樹語)、“無法無天”(牟建平語)兩個詞精確形容。而支撐這個繁榮并且在未來必將更加繁榮的市場,正是已高度成熟的制假(制造贗品)、造勢(宣傳炒作)、拍假(拍賣贗品)、假鑒(出具虛假鑒定書)、護假(為贗品辯護)完整鏈條。
【南方周末】本文網(wǎng)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3535
全文:http://www.infzm.com/content/63535